开封新闻网-河南开封新闻最近头条 - 收集互联网各类热门信息网站,提供便民发帖,本地生活服务等!

开封新闻网-河南开封新闻最近头条

当前位置: 河南开封新闻网 > 禹王台 > 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建立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健全常态化退市制度和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建立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健全常态化退市制度和机制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建立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健全常态化退市制度和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来自券商的代表委员积极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在接受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就建立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健全常态化退市制度和机制及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标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建立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

杨成长表示,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评价面临突出的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导致金融业发展面临量与质之间的混乱。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一方面导致金融业难以形成发展合力,金融市场往往以交易活跃度为主,金融机构更侧重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金融监管则以市场平稳运行为目标,市场主体评价标准的不同容易导致相互冲突、相互埋怨,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导致金融政策两难问题突出,从服务实体经济看,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宽上市门槛,提升包容性,但从市场运行看,又需要平衡市场供需,严控上市公司质量。

杨成长建议,一要从新高度出发,加快构建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引导各类主体统一思想,形成发展合力。金融机构要在坚持功能性第一位的基础上,更好平衡功能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金融市场要在健全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平衡市场规模与市场服务质效间的关系。

二要理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关系。金融高质量发展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突出金融业的功能性定位;要以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为基础,不断健全金融市场基础功能;要以金融机构专业化经营作为实现手段,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资产定价、产品创设及风险管理等专业能力;要以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作为重要保障,以制度体系的完善来构建长期风险化解机制。

三要抓住金融市场这个关键点,着力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发展信用债市场、股权市场、信托及保险市场,健全多元金融市场体系,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更好的市场生态,加快改善金融市场“短多长少”的资金期限结构。

四是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要着力于推动金融机构转变发展理念,要落实在提升金融业服务质效上。金融机构要改变过去单一规模导向型或盈利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更多从实体企业的需求出发进行业务创新,推进融资金融向风险金融转变,为各类主体提供主动风险缓释方案。金融机构要主动将公司战略融入国家战略大局中,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挖掘新机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

健全常态化退市制度和机制

近年来,注册制在提升市场包容性、放宽入口的同时,也加速推进了退市制度改革,常态化退市制度和机制也不断推出和完善。但目前社会上对于退市企业还存在比较多负面观点,导致主动退市企业压力较大,强制退市公司数量远远高于主动退市公司数量。

为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功能,更好发挥市场供需平衡自我调节机制,杨成长建议:

一是引导地方政府、企业主体及社会公众社会全面理解企业退市行为。退市是企业常见的资本运作行为,要消除退市恐惧心理,不宜将退市作为企业的污点行为。

二是畅通升板和降板双向转板机制,提升场外市场承接降板或退市企业的能力。做强做活新三板市场,通过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参与和推动S基金发展等举措做活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提升场外市场的承接能力,防止由于流动性匮乏导致企业估值大幅下行。减少对企业转板行为的行政干预,简化申报和审核流程,提高转板审核效率,推进企业降板机制的市场化。

三是优化并购重组和上市公司收购等制度安排,推动并购主动退市。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采用更加灵活的定价基准日标准,逐步推进全面协商定价,进一步丰富并购重组支付方式。适当放松要约收购中对要约价格的限制,给予要约收购双方更大的自主权。探索降低协议收购、要约收购等方式的制度成本,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主动退市。

四是按照上市标准与退市标准相呼应的原则,对于不同板块设置差异化退市指标,完善量化退市标准。建议在现有强制退市指标中,进一步提高交易类退市指标的比重,在已有的股票面值、成交量、股东人数基础上增加总市值、换手率等能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价值判断的高频、不易被操控的指标。

五是推广示范判决机制,加大退市信息披露,全面加强退市过程的投资者保护。

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标准

杨成长表示,根据调查研究,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一是选址偏远,大量房源长期空置。二是建筑标准较低,维护难度和安全隐患大。三是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四是保障房成片建设加剧了不同层级间人员交流的“隔阂”。

为切实提升保障性住房供给质量,更好发挥保障房在住房供给及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杨成长建议:

一要加快矫正传统观念,适度改变保障房或安置房连片建设的规划布局,高起点系统规划保障房供给。建议积极借鉴新加坡组屋建设理念,遵循同质量、同标准原则,坚持城区生态产业生活一体化规划布局,改变目前保障房规划与商品房规划“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加快矫正社会对保障房低质量、较偏远、配套差的刻板印象。要适度改变以往安置房或共有产权房连片建设的规划布局,将商业住宅和城区建设错位开来,推进各层次人员相互融合,加速所在城区多元文化和多层次人员的交流,切实提升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性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均等性。

二要优化选址布局,增强保障性住房利用率和吸引力。要加快建立保障性住房选址评估机制,综合考虑土地性质、轨道交通规划、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等因素,避免选址过于偏远导致利用率低下和吸引力不足。要优先利用闲置或低效的国有土地、工业用地、旧城改造用地等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好与城市建筑用地等指标之间的协调,避免用地冲突,在最大程度上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三要提高建设水平,提升保障性住房建筑品质。要学习借鉴新加坡共有产权房、德国政府租赁房的建设经验,不因房屋产权的特殊性而降低建筑品质。建议住建部研究出台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建设主体、施工单位、检测机构等各方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检查和评价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技术指导,规范施工材料,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标准。要顺应建筑绿色化转型趋势,加强保障性住房的节能环保设计,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设备,延长住户的多代际适用性,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能耗效率。

四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保障性住房舒适便利度。要充分考虑区域地理位置特点及居民生活需求,改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合理配置居住空间、通风采光、装修标准以及梯户比,提高住房宜居性。要完善社区内部公园、健身、儿童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周边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求与民生强相关公共设施与市政配套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此外,还要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加强物业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营造安全、整洁的居住环境。

责编:杨喻程

校对:王朝全

你还可能关注到的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电脑技术网的观点或立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